总裁专访

image description

"中美目前在病理诊断水平上, 存在巨大差距!"

           ------ 何刚, MD, PhD

以下是何刚医生(美国病理会诊中心总裁) 在2015年6月接受《健康界》记者郑华菊采访时谈到的中美两国目前在病理诊断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国内不少三甲医院的病理科的硬件设备相当好,堪称领先国际,但是软件、比如专业人才水平是另一回事。这与中国医疗管理机构对病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病理医生(Pathologist)和病理助手(Pathology Assistant, PA)普遍缺乏系统教育和培训有关。不少去过美国就医的朋友们都发现,国内医疗硬件虽然都在加强,但软件方面非常落后,缺乏标准,不成系统,与美国差别巨大。


  • PA培训:美国糸統培训 vs 中国良莠不齐

  • 病理助手也即Pathology Assistant。 在美国成为PA,是负责取大体标本的人员。 PA对病理医生至关重要,是病理医生开展工作的第一关,如果PA取材不好,没有把最重要部位取到,病理医生就没法顺利准确读片,就会影响诊断准确性,所以PA对病理医生来说至关重要,也因此,美国医院对PA的要求非常严格。
  • 但在对PA的培训中,中美差别巨大。美国对PA有正规的职业培训,很多医学院、医学中心或社区医院都会专门开设系统的解剖、病理、生理等课程,所以每一个PA上岗前都接受了专业的培训。但国内PA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虽然有不少PA也经过正规培训,但仍有很多是高中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或者医院本院子弟,或者学生物的大学生等等,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只靠病理医生个人带教,做一些简单的操作工作。这就严重影响了国内病理诊断的质量,甚至让患者费尽周折找到的“病理专家会诊”变得毫无意义。
  • 病理报告:美国详细严谨 vs 中国简单随意

  • 美国对病理报告有严格规范,每家医疗单位病理模板要点一致,采用TNM分类方法,电脑排序,规整清晰。无论拿到病理报告的是内科外科还是肿瘤科医生,一看就知道怎么做。举例说明:一份结肠癌病理报告,完整做好后一定会有三四页纸那么长,T是几、N是几、M是几,标注清清楚楚;淋巴结也不会只有两三个,至少要做十二个。送到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医生,一看这诊断报告,就知道是第几期肿瘤了,是该用放疗、还是化疗、还是手术,如果是放疗化疗又该用哪种方案等等。而根据国内的病理报告,简单随意,化疗,放疗医生所必需要知道的TNM等信息严重缺乏, 谁都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了。
  • 肿瘤会诊:美国医院标配 vs 中国很少执行

  • 举一个国内三甲医院的典型例子:一位淋巴瘤患儿送到医院后,在没有经过肿瘤会诊的情况下,肿瘤科医生们便直接做开刀手术。实际上很多淋巴瘤患者不一定都要手术,尤其对儿童来说,对做化疗放疗效果都非常好,甚至化疗后都不需要手术,除非淋巴瘤突然间长得非常大,出现压迫、梗塞,造成生命危险,才需要开刀。那么同样的手术在美国要经过怎样的流程?美国绝大多数中等以上医院,都严格执行肿瘤会诊(tumor board),一个肿瘤病人进到医院,一定是集体会诊后才决定这个病人怎么做治疗。举例说明,如果一个肺癌患者进到医院,周二早上六七点钟医院会准时召开肿瘤会诊,参与会诊的包括外科医生、内科医生、肿瘤科医生、放射科医生、放疗科医生、病理科医生、护理部、Social Worker 等等。会上,经管床的医生首先向大家介绍病人基本情况,放射科医生随后展示病人CT、扫描结果,病理科医生介绍活检情况……大家根据病情和检查结果,综合考虑,讨论出明确治疗方案,然后各科再按照这个方案去开展工作。
  • 术前诊断:美国細针穿刺 vs 中国冰冻切片

  • 在常规术前的诊断方法上,美国早已开始使用细针穿刺(FNA)或核心活检(core biopsy)法,确定诊断后才决定手术类型,以及可能的切除范围,而国内仍在普遍使用误诊率极高的冰冻切片方法。国内许多乳腺癌患者,到医院后就被安排做乳腺切除手术,切之前送来的却是冰冻切片。 冰冻切片在乳腺疾病手术中早已被证明其错误的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诊断率非常高,堪称病理圣经的Dr.Rosai编写的《外科病理学》(已经是第10版)第一章里就此专门做过介绍,并且最新版本的教科书也有中文版了,可国内仍然在采用这种错误方法。与国内外的中国医生交流谈及细针穿刺,很多中国医生担心转移,这实在没有必要,因为细针穿刺法会在2天时间内通过常规的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从而得到准确报告,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发生转移情况。当然,有些国内医生这样做是怕病人术前得到诊断而为求‘第二寻诊’或寻求更高一级单位治疗而离去……这就是医疗以外的因素了。对国内医生继续采用冰冻切片的做法,我作为一个美国医生的解读是“一个陈旧的陋习,一个恶劣的习惯!”
  • 如果您需要确诊和进一步的分子病理诊断,或需要美国病理医生的帮助,请联系service@ampathology.com  

  •